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物理力的教案

时间:2024-04-30 08:39:19
物理力的教案

物理力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力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力的教案1

教学设计:《研究摩擦力》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 (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实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数据处理:

摩擦力f / N

压力N / N

分析与结论:从实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 = μN ,其中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堂上练习:

①P40例题(由学生根据刚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

②用一水平外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由于物体和墙之间有静摩擦力,此时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为f。如果外力大小增至2F,此时静摩擦力多大?若物体沿竖直墙壁自由下落,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情况如何?

(3)拓展与探究

开展《摩擦力的再认识》系列探究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抛题。

参考课题:

①研究鞋底花纹的防滑性能

②研究摩擦力的利与弊

③自行车中的摩擦力

④防抱死刹车装置—ABS的初探

⑤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有效方法

⑥研究几种材料的动摩擦因数

⑦摩擦现象本质的初探

⑧各种摩擦力方向的演示

本系列探究性活动按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班分为8个小组,研究不同的课题,要求两周内完成,成果可以论文形式或课题报告形式展示,并要求制作成ppt文件进行演示,安排两个课时,进行交流答辩,互相学习。

六、教学反思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区别于初中的教学,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在初中,学生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本届高一学生除少部分是来自东山区外,大部分的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仍是采用就教材,因此过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他们影响很大,要他们完全转变这种学习模式,需要的是时间,教师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

物理力的教案2

教学目标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 ……此处隐藏17641个字……示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的图示表示出推.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的图示作图规范.

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的示意图与的图示的不同.

五、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的分类:

教师总结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的性质划分,在学范围内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按性质命名的:重、弹、摩擦、分子、电、磁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拉、压、动、阻、支持、压等等;

在学范围内,按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

m.

提示:红血球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受平衡:,则,由于:

则:,

即.

物理力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实施实验: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接触面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观察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并想一想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四、板书设计

物理力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物理力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