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化学教案

溶解度化学教案

时间:2024-10-08 19:00:07
溶解度化学教案7篇

溶解度化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解度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溶解度化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溶解度化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xx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

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 ……此处隐藏2670个字……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g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nacl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kno3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溶解度化学教案7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溶解度化学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